|中心简介
时空大数据技术及智慧城市应用研究中心以建设开放、学习、反馈的智慧城市应用为目标,以智慧校园、智慧社区为起点,构建相关的物联网+互联网系统及平台,建成一个开放、共享的时空数据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平台;模型化表达人与环境的时空关系与互动需求,利用时空大数据技术,支撑智慧校园、智慧社区及智慧城市相关分析、挖掘及决策过程的关键应用;打造示范应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基础与科技支撑。
研究中心由李清泉教授领队,近年来在时空信息智能感知、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城市导航与位置服务、智慧城市应用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SCI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推动了研究成果在多个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广泛,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会议,与腾讯、华为等多家高技术企业展开了产学研合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中心拥有优越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包括激光雷达测量系统、测量机器人、高精度GPS接收机、无人机飞行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城市模拟与仿真系统、交通规划与仿真系统、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图形工作站等齐全的软硬件设备。与深圳市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验实习基地。
|研究团队
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是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教授。现有科研人员40 余名,其中正高职称 3名,副高职称2名,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后研究骨干十余名, 博士生及硕士研究生20余名,核心成员的研究方向涵盖时空信息智能感知、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城市导航与位置服务、智慧城市应用、海岸带地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
|研究中心主任
李清泉,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曾任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深圳大学校长。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以及3S集成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主持完成了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三十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5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3项,申请专利9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3项。主持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智能车”,“LD激光扫描测量系统”,“车载多传感器集成智能路面检测系统”,“大型激光动态弯沉测量系统”,以及车载导航与位置服务、车辆监控与移动资产管理、路面信息管理等软硬件系统;解决了多传感器同步与集成控制、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道路弯沉连续测量关键技术和产业化问题;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